創傷與復原

 

在日本再次因為地震而受創,同時北非瀰漫著的煙硝味,全世界的人類無法避免的陷入再次的恐慌,過去曾經遭受過的創傷是否會再度出現,自然的也好,人為的也罷,不斷的挑戰著我們的心靈與身體的極限,我們都希望可以避免創傷,但是如果創傷無法避免,我們該如何面對,成為我們必須面臨的課題。

創傷的定義:

當我們原本存在的防禦力無法抵擋或順化外來的衝擊,這樣的接觸稱為創傷,因此包含了兩個基本元素,一個是外來的刺激強度與內涵,一個是內在防禦力的強度與內涵,兩者形塑了創傷的全貌。當我們從小到大所培養的防禦力或處理壓力的模式被破壞,將產生毀滅性的焦慮,這個焦慮往往不是去除掉外因就可以被安撫的,而是一個需要被重建的過程。就像一個房子被地震震出裂縫,絕不是只是裂縫的問題,必須要重新檢視管路配線,以及整棟房屋的結構。偏偏許多急就章的處置方式就像是把裂縫塗上水泥或是宣布房屋是危樓就告一段落。

創傷與人的關係:

常常聽到有人安慰受創的人,【要加油,我們永遠當你的後盾】,這是相當重要的,但是也可能會起不了作用,原因就在於,創傷所詆毀的可能是從小所寄託在人與人關係間的信任感,是一種【愛】的力量。當一種內在的安定感被動搖後,會產生一種無望無助的詮釋方式,但是也必須經由與人再次重建信任的安全感,才能脫離這樣的惡性循環,只是在重建的初期,常常就會遭遇到不安全感的影響,因為他們常常無法有勇氣面對再次的可能創傷,所以重建的過程不可能快速簡單,而且部分的力量必須來自當事人。

心靈模板的基調:

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不斷調合著兩種基本的元素,【好】和【壞】,通常我們認為是【好事】是因為綜合主客觀的利弊得失後所下的判斷,【壞事】也是如是評估,而且在大多數正常的狀態,我們總是會讓【好】的比較多,也許這是我們活著的生理基調,不然我們應該已經死去(精神分析)。而創傷所挑起的心靈漣漪,會讓【壞】的元素站上上風,因此讓整個心靈模板的基調改變成為失去活力與思考力。

思考力的重要性:

創傷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思考力的停滯,人類之所以可以存活並發展文明至今,靠的不是蠻力,而是思考與創造力,然而創傷所產生的力道,常常會使思考力停滯,原因就在於過度且窒息性的焦慮,這也是人在慌亂中常見的反應,因此創傷發生後的第一件事,是要【冷靜】的思考,然後才是【迅速】的反應。而創傷復原的最後一件事也是一直在進行的,也是【思考力】的重新啟動。人類之所以需要思考與創造,正是面臨生活及心理的危機所產生的適應之道。

創傷後常見的症狀:

焦慮、憂鬱、恐慌、失眠,腦海中重複出現創傷的畫面與感受到相關的情緒,進而無法回復正常的生活。由單一事件,挑起了過往類似的無助感受或情境,因而讓恐懼的強度倍增,也是常見的現象。另外有一種狀態是出現異常的鎮定或無所謂的狀態,過度的情緒隔離,變得麻木。這些現象有一些可以靠藥物處置,有一些必須靠心理治療或諮商,有一些必須靠時間與環境,重要的還是必須重建與人的關係。

創傷後的復原:

陪伴是處理心靈創傷後的第一要素,藥物或心理諮商常常是其次或是在急性期過後的處置方式,臨床工作有時候會遇到有家人在第一時間送受創個案到診間,希望醫療可以趕快協助復原,這是重要的程序,但是也僅是在輔助家人陪伴的過程中,可以較為順暢,避免家人無法承擔起受創者的無助。另一方面是希望在爭取時間與空間,讓受創的心靈可以恢復思考力。但是所有的復原都像房屋的重建,需要時間與耐性,而且必須尊重當事者本身的復原力。

結論:

【愛】與【思考力】是面對創傷事件所必須存在的重要元素,被詆毀的與被重建的就是這兩個元素,這也是人類社會的基礎。科技發達的文明社會,我們要問的是,你是接受愛與被動思考的那一位,還是提供愛與創造思考的那一位,因為那會決定在面臨創傷時,你所能負擔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