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心裡面向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pain

拜現代醫療藥物及技術的進步,加上疼痛專科的發展,疼痛的處置,已經累積許多專業的臨床經驗與處理應用,然而慢性疼痛的問題,對臨床醫師而言仍然充滿了許多的挑戰,由認知心理學家對於慢性疼痛的大量且深入的研究,自然不難想像,個案的主觀經驗和心理認知,相對於生理反應,佔有一定的影響力。根據國際疼痛研究組織(ISAP)的定義,疼痛是伴隨者身體組織的損傷,所引發的主觀不舒服感和情緒經驗,因此當一個人告訴你痛,那就是痛,這是與疼痛病人溝通接軌的第一步。

對精神分析來說,幼年的經驗和成長過程的人際互動經驗,左右了一個人的心智功能與發展,痛被視為一種溝通的語言,傳遞出互動關係上的挫折,包含了現實的互動經驗與早年的記憶。尤其是早年的創傷經驗,可以由意識層面的潛抑被轉為身體記憶的一部份,也就貢獻在日後疼痛的表達中。

有一位教授受苦於長期的下背痛,主要的原因是長期的坐在辦公桌前辦公、打電腦,脊椎按摩師可以有效的處理這樣的疼痛,復健師協助調整姿勢、運用輔具、或強化肌肉都可以緩解疼痛,然而教授本身害怕被責難的心理,轉而借用身體的痛來表達,他不願意承認自己承受不了工作的壓力,因為這等於承認了自己的抗壓性不足。在往下深入的探索,發現他從小就經常感覺做的不夠努力,且常常處於擔心被人指責的狀態。從這裡出發,我們就可以發現,疼痛症狀的表達,可以追溯到如此久遠的心理歷史建構。

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中,我們當然不可能一一的深入每一位病人的悠久心理歷史去尋求解決的方案,實際上也不需要,但是開放的接受各種對疼痛經驗的探索,是與病人溝通的另一個重要原則。

處理慢性疼痛就像是陪著病人潛入我們都「似乎」熟悉的海域,縱使我們有完善安全的指導原則和足夠的裝備,但是我們永遠不能預設是否能在有限的空氣支援下,到達那塊美麗的珊瑚礁,因為有許多的未知與不確定性存在,因此最後一個溝通的原則是「無痛是我們一致的希望,不是我們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