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憂鬱

melancholy of menopause

長期以來,性別在精神疾病的表現佔有重要的影響力。女性相較於男性,有較多憂鬱症的比例,同時合併較多焦慮及身體症狀的表現;對精神分裂症來說,女性患者的疾病嚴重度較輕,治療效果較佳。所以精神科相關學門,如流行病學、病理學、藥物治療學、心理治療學,將性別列為重要的議題,針對憂鬱症,也有性別差異的觀察與研究。對女性而言,女性荷爾蒙及社會角色的影響,造成生理及心理層面的特定發展,臨床觀察發現在初經期、懷孕期、更年期,女性發生憂鬱症的比例相對增加。本文就更年期憂鬱,做簡單的介紹。

更年期的定義是婦女在邁入停經前的ㄧ段過渡期,可長達五到七年之久,此時因為卵巢生理功能的逐漸衰退,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因此有不同的波動,造成身體的不舒服(熱潮紅、盜汗、呼吸不順、頭暈、失眠、疲倦、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生殖泌尿系統內膜萎縮、頻尿、失禁、骨質疏鬆等),停經症候群或更年期障礙因而產生。這一個階段,也是女性社會角色轉變的關鍵:子女獨立離家、父母年邁需要照顧、自己及配偶處於調整期,心理狀態因此同時面臨轉變的不穩定性。在2006年美國精神醫學會發表了相關的研究報告指出,更年期發生憂鬱症的比例,高出一般時期的五倍之多,其中的相關因素包括:女性荷爾蒙的變化程度、熱潮紅及血管縮放性症狀(盜汗及悶熱感)、過去的憂鬱症病史、生活壓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婚姻不和諧、肥胖、抽煙。雖然更年期憂鬱的診斷與一般憂鬱症的表現並無不同(包括情緒持續感到憂鬱或對任何事物及原本的嗜好失去興趣至少二週,並同時合併以下可能之症狀:食慾、體重明顯降低或增加;睡眠障礙;坐不住、靜不下來、或動作緩慢;失去活力或容易疲倦;處理事情的效率變差;出現不合理的罪惡感或無價值感;思考及專注能力減退,變得猶豫不決,負向思考增加;時常想到死亡或出現自殺的企圖;部分較嚴重的個案甚至出現妄想及幻覺的精神症狀),但是會額外注意到月經周期變化、血管縮放性生理症狀、甲狀腺及性功能的變化、及相對的心理衝擊。

在治療部分,更年期憂鬱與一般憂鬱症大同小異,藥物治療仍以目前普遍使用的抗憂鬱劑、抗焦慮劑、安眠藥物為主,新一代抗憂鬱劑(血清激素再回收抑制劑、血清激素與腎上腺激素再回收抑制劑)不僅對憂鬱情緒及睡眠障礙有幫忙,對血管縮放性生理症狀(盜汗及悶熱感)也有部份療效。也有臨床醫師以荷爾蒙療法做為輔助或主要治療方式,但因療效不一,且荷爾蒙療法本身與女性癌症的曖昧關係,目前仍有正反不同的爭論,未來仍需有更完整的臨床研究。心理治療則著重在女性社會角色轉換的壓力調適,較多的生理疾病造成的心理衝擊,空巢期的心理因應,許多的心理治療學派提供了不同的選擇,如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分析與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家族或婚姻治療。

對於更年期或女性精神衛生的研究,許多國家投入相當的心力,仍有許多待研究的領域,國內精神科醫師也逐漸重視這一個領域,希望未來有更多本土的經驗及研究。對於更年期憂鬱症的判斷及治療,因為經常合併精神疾病或人格疾患,甚至必需搭配婦產科醫師,一同處理更年期生理上的變化,因此治療的計劃仍需要專業醫師的分析與協助,做個別化的規劃。雖然藥物或心理治療不是唯一的治療選擇,卻是目前被證實較有效的治療,學界亦不斷的在研究發展,未來甚至必須跳脫醫療的角度,結合社政、財政、學政等專業領域共同研究。

站在預防的角度,知道這個病的存在,等於提醒大家,平時應該培養一些減壓的技巧,面對挑戰時就能加以運用,來減少憂鬱症的發生或惡化的程度。女性本身對生理心理狀態的可能改變有準備,自然減少可能產生的調適壓力;家人的了解與關懷對於疾病的發展,當然也有正向的影響;正在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的病人,必須遵守醫囑,以累積並增加自己的生理及心理抗壓性;避免菸酒等不良習慣,健康作息,方能讓自己隨時充滿活力,增強身心的抵抗力,渡過更年期憂鬱的困擾。